丹參的基本介紹:
丹參【出處】《神農本草經》。
【生境】生于山坡草地林邊道旁,或疏林干燥地上。多為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于四川、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等地。春、秋兩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潤透,切成厚片,曬干。生用或酒炙用。
【來源】該品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Bge. 的干燥根及根莖。
【性味】苦,微寒
①《本經》;味苦,微寒,無毒。
②《吳普本草》:岐伯:咸。
③李當之《藥錄》:大寒。
④《本草經疏》:味苦,平,微溫。
【歸經】入心、肝經。
①《綱目》:手少陰、厥陰血分藥。
②《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
③《本草正》:心、脾、肝、腎血分之藥。
【功效】活血通,涼血消腫,清心除煩。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②《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③《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④《云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鎮靜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痹痛,子宮出血,吐血,乳腺炎,癰腫。
⑤《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嗚吼。
⑥《日華子本草》: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⑦《滇南本草》:補心定志,安神寧心。治健忘怔沖,驚悸不寐。
⑧《綱目》: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主治】具有活血散淤、消腫止血、消炎止痛、調經止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狀況、降低血壓、安神靜心、降血糖和抗菌等功效,對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此外,近代醫學實驗證明,丹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及調節內外凝血系統的功能,是一種安全又可靠的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天然中藥。
丹參的選購:
丹參根莖粗短,頂端有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長10至20厘米,直徑3至10毫米,表面棕紅色或暗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松,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脆,斷而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放射狀排列,黃白色,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丹參的功效:
丹參味苦、微辛,性微寒;心、脾、肝、腎血分之藥;
具有活血祛瘀,養血安神,涼血消腫的功效;
主治瘀血頭、胸、脅、腹疼痛,積聚,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后瘀滯腹痛,關節痹痛,跌打瘀腫,溫病心煩,血虛心悸,瘡瘍腫毒,丹疹疥癬。
丹參的作用:
一、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1. 強心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功能,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2. 對血管作用 擴張冠脈,增加心肌血流量;擴張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腦血流量下降
3. 抗血栓形成 提高纖溶酶活性;延長出、凝血時間;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內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血粘度降低、紅細胞電泳時間縮短)
4. 改善微循環
二、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作用
1、 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丹參制劑治療:壞死心肌清除快;纖維母細胞分化、膠原纖維形成較明顯;肉芽形成比較成熟。局部淤血減輕、血液循環改善,愈合時間縮短。
2、 抑制過度增生 對過度增生的纖維母細胞有抑制作用。
三、保肝 改善肝微循環。
四、抗菌丹參制劑中含有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對體外的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性桿菌有抑制作用。
【丹參應用】
用于胸肋脅痛,風濕痹痛,癥瘕結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痛等。治療胸肋疼痛、癥瘕結塊,以及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具有良效,常與川芎配伍應用。在治療胸腹疼痛屬于氣滯血瘀方面,往往配合砂仁、檀香等藥同用。
用于溫病熱入營血、身發斑疹、神昏煩躁。常與鮮地黃、水牛角、玄參等藥同用。
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藥配合同用!镜⒂梅ㄓ昧俊考宸,9~15克;钛鲆司浦擞。
【丹參使用注意】反藜蘆。孕婦慎用。無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莊》:畏咸水。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妊娠無故勿服。
③《本草備要》:忌醋。
④《本經逢原》:大便不實者忌之。
【丹參忌食】
①丹參忌與醋等酸性食物同食,醋味甘酸、性溫,凡酸味之物,多屬溫熱之性,而丹參性微寒,能活血化淤,擴張血管,二者功用不和,故忌同食。
②丹參忌與羊肝同食,羊肝中的鐵、鈣、鎂等離子可與丹參分子中的酮基氧、羥基氧發生反應而形成絡合物,從而使藥效降低,故服丹參時忌食羊肝。
③丹參也忌與蔥、藜蘆、牛奶同食。
【丹參不良反應】
(1)個別患者會出現胃痛,食欲減少,口咽干燥,惡心嘔吐,與丹參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關。宜停藥,并可口服胃舒平,普魯苯辛等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2)個別晚期血吸蟲肝脾腫大患者,在服用大劑量丹參后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應停用丹參,并給予止血劑,維生素等。
(3)丹參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全身皮膚瘙癢,皮疹,蕁麻疹,有的還伴見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則惡寒,頭暈,惡心嘔吐,煩躁不安,隨即面色蒼白,肢冷汗出,血壓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應立即肌注腎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過敏藥,同時用中藥生脈散加減調理。
丹參的形態特征:
丹參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株密布淡黃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土紅色。莖四棱形,上部分枝。葉對生,單數羽狀復葉,小葉片卵圓形至寬卵圓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夏季開花,頂生和腋生的輪傘花序,每輪有花3~10朵,多輪排成疏離的總狀花序;花萼略成鐘狀,紫色;花冠2唇形,藍紫色,發育雄蕊2個,伸出花冠管外而蓋于上唇之下,退化雄蕊2個,著生于上唇喉部的兩側;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較雄蕊長,柱頭2裂片不相等。小堅果長圓形,熟時暗棕色或黑色,包于宿萼中。丹參的根莖短粗,根細長,略呈長圓柱形,微彎曲,長約10到25厘米,直徑0.5到1.5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磚紅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外皮呈鱗狀片剝落。質堅且脆。斷面疏松;皮部暗棕紅色,木質部灰黃色或紫褐色;維管束黃白色,放射狀排列。以條粗、色紫紅色為佳;ㄆ5–7月,果期8月。
丹參的丹參別名
【別名】赤參,山參,紫丹參,紅根,紅暖藥,紫黨參,紅參,血參,血參根,血丹參,紅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連馬,山紅蘿卜,活血根,靠山紅,燒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大紅袍,蜜罐頭,蜂糖罐,朵朵花根,卻蟬草根,奔馬草根,長鼠尾草根,水羊草根,紅娘子根。
【商品名】丹參。以根條粗壯,干燥、色紫紅、無蘆頭及須根者為佳。
【處方名】丹參,赤參,紫丹參,炒丹參,酒丹參,醋丹參,丹參炭,鱉血丹參等。
處方中寫丹參,赤參、紫丹參均指生丹參。為原藥潤透切片入藥者。
炒丹參為丹參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略見焦斑,取出攤晾,而后入藥者。
酒丹參又名酒炒丹參。為丹參片用黃酒淋灑,悶透,文火微妙入藥者。增強活血之功。
醋丹參又名醋炒丹參。為丹參片用米醋淋灑,微悶,文火微炒入藥者。增強止痛之功。
丹參炭為丹參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然后入藥者。偏于止血。
鱉血丹參又名鱉血拌丹參。為丹參片用適量鱉血拌勻,晾干后入藥者。偏于養血。
丹參的藥材鑒定
形態學鑒別
植物學特性鑒別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根磚紅色,莖高40~80cm,多分枝,被長柔毛。葉常為奇數羽狀復葉。葉柄長1~7cm,小葉3~7cm,頂端小葉較大。小葉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8cm,寬0.8~5cm,先端鈍,邊緣具圓鋸齒,兩面被柔毛,下面較密,花序頂生或腋生輪傘花序有花6至多花,組成假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及長柔毛;小苞片披針形;花萼鐘狀,長1~1.3cm,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2~2.7cm,花冠筒外伸,彎曲,上長達2cm,筒內有毛環;雄蕊2,藥隔長,花絲短,上臂藥室發育,2下臂的藥室不育且聯合;小堅果4,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根據丹參的植物學特征可以將丹參與混用的藥材進行區分。
丹參藥材根部性狀鑒別
丹參根的特征為:丹參多為帶根莖的根,根莖粗短,有莖基殘余,下著生多數細長的根。根呈圓柱形,稍彎曲,表面呈磚紅色,粗糙,具多數縱溝或皺紋,有須根痕,外部栓皮常鱗片狀剝落,皮層有時開裂,長8~22cm,直徑5~12mm,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疏松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磚紅色,韌皮部狹。形成層明顯,淡棕色,木質部導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水試鑒別法
用水浸泡丹參根的方法對丹參進行鑒別,正品丹參根浸泡后的溶液無色,藥材稍膨脹,顏色稍微變淺。偽品丹參溶液顯紅色藥材變為淡紅色。根據水浸后續斷會被染成紅色,粉末中有草酸鈣簇晶;丹參水浸不染成紅色,粉末中無草酸鈣簇晶,但有石細胞及紅棕色物為丹參。從而將兩者進行區分。
同類圖片新聞
共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日照特產-丹參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