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和風貌。這樣一種看不見的精神風貌,摸不著的風尚習氣,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
家風如一杯酒,清香甘冽;家風如一壺茶,醇厚芬芳;家風如一朵花,馨香撲鼻;家風如一張畫,連城之璧。有信仰,敬長輩,端人品,勤事業,這些好的品質從爺爺那里開始在我的家庭中生根發芽長大。
日照信息港www.drugandalcoholrehab.net問題的報道
有信仰,跟黨走
爺爺是個老海軍,他的一生跟隨部隊走了很多地方。在他的生命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城市,日照和象山,這兩座小城承載了爺爺前半生的回憶,也沉淀了家風的厚度。爺爺每去一個地方都是一紙調令,背起行囊就出發,絕對服從組織命令。
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管去哪里,只要組織需要,爺爺總是義無反顧。少年時代的爺爺是一個放牛娃,沒有文化,進入部隊以后他硬著頭皮從識字開始,到后來流利的給戰士們講黨課、提升思想水平,提起這些,爺爺特別自豪。他常說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黨和部隊給他的,是部隊培養了他。
直到現在他的床頭,時常見到訂閱的《老干部之家》等雜志,上面還時有勾勾畫畫……毫無疑問,黨的優良傳統已經在他身上有了深深的烙印。
我們家三代都是共產黨員,是名副其實的“黨員之家”。爺爺總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要堅定信念,永遠跟黨走。
爺爺今年80歲,是一個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退休20多來,他從沒有少交過一次黨費。爺爺眼睛不好,坐公交車連站牌都看不清,但是每次到了繳黨費的時間,他總是自己坐著公交車到單位去交黨費。家人擔心他的安全勸他不要去了,他卻說:“我現在雖然年紀大了,仍然是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該履行黨員的義務,組織活動我參加不了,但黨費一定要交,只要還走得動我就去,單位的同志都很忙,不要麻煩他們。”
從爺爺身上我看到一名老黨員的優良品質,一種感人至深的正能量,總是讓人充滿感激,充滿敬畏。對他來說,黨員是真正的榮譽。這種力量深深的激勵著我,讓我時刻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
端人品,勤事業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爺爺和父親的言傳身教在無形中影響著我。爺爺總是教導我們晚輩做人要“老實”,待人要誠懇,“吃虧”是福。
上世紀八十年代爺爺轉業到了地方,成為了黨政機關干部,為了盡快熟悉工作他主動要求到偏遠的農村駐點,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幾個月,家里全靠奶奶一人照應。退休后,去市里參加會議,單位提出派車來接,爺爺總是拒絕,他說自己還能動,堅持不用公車。爺爺會在吃飯的時候了解我和父親單位的近況,叮囑我們清白做人,踏實做事。直到現在爺爺仍然堅持每天用放大鏡看報紙,按時收看新聞聯播,了解社會時事,這是他的習慣,也是他的堅持,是他用來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在他的影響下,父親和姑姑對待工作始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的奉獻力量。
不管在部隊還是在地方,爺爺都牢記手中的權利姓公不姓私,他常說“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父親畢業時面臨分配,爺爺沒有給他任何照顧,父親被分配到離家很遠的區縣工作,凌晨兩三點起床走十幾里山路成了父親的工作常態,他很長時間都沒有回過家,我童年的記憶里很少有父親的陪伴。在艱苦的環境下,父親從沒有抱怨,扎根基層,用樂觀的心態對待每一天的工作生活。父親性格溫和,但做事有韌性,他每天都堅持記工作日記,這個習慣持續了20多年。每當我工作中有力不從心的地方,父親總是耐心的勸導我,工作忙碌時難免會有怨言,父親聽到了總是嚴肅的告誡我,對待工作必須認真細致,絕不能有懈怠之心。
百善孝為先
孝子親則子孝。
陪伴是最好的孝心,我們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到周末大家一定回爺爺家吃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工作,談談見聞,這是爸爸和姑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每次他們出遠門,臨走一定和爺爺奶奶告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報平安。
這種習慣正是源于爺爺從小對他們的教誨,像流淌在血液里一樣自然。在我看來家風的意義正在于此,好的家風并不一定是寫在紙上的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導,是言傳身教的生活方式,是家人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而這些都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割線]
一個家,兩座城,三代人,半生情。
家,不僅是一種情感牽掛,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點。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父輩們隨著時光漸漸老去,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卻一直指引我走好今后的道路。
很幸運,我的榜樣一直都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