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接連帶來好消息。
15日,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經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而就在不久前,袁老主持的另一項“海水稻”項目也正式測產,這意味著中國數億畝鹽堿地可被開發利用。
1149.02公斤!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畝產創世界紀錄
15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通過了測產驗收。
專家組對該基地種植面積達102畝的“湘兩優900”百畝高產攻關片進行了現場測產。專家組在現場考察基礎上,隨機抽取了3塊地進行人工收割、機器脫粒、實打實收,總收面積3.126畝,三塊地畝產分別為1181.00公斤、1129.68公斤和1136.38公斤,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
袁隆平“海水稻”測產:2.8億畝鹽堿地未來能種莊稼
9月28日,由袁隆平掛帥的“海水稻”項目實地測產,最高畝產620.95公斤。未來3-5年,項目將選育出在鹽分濃度3-8‰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畝產300公斤以上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
你或許不了解這有多大意義。簡單來說:現在海水也可以種糧食了!
這意味著,中國有2.8億畝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有希望被開發利用,“變廢為寶”,種植糧食。
袁隆平:穿35元衣服,喂飽8億人
穿35塊的衣服,買10幾塊的領帶,可這位老人的研究成果填飽無數人的肚子。
“我的試驗田就在這,我往哪走?”
幾十年來,他留給人的身影總是步履匆匆彎腰穿梭在稻田之中。
1970年,試驗田所在縣城發生7.2級地震,人們紛紛撤離,但袁隆平就是不肯走,“我的試驗田就在這,我往哪走?”
陣陣余震里,他在田邊搭了個棚子繼續研究,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研究出了“野敗”,成為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正是有了“野敗”,才有了養活8億人口的雜交水稻。那時饑餓還是全球性的難題,全世界有8億饑餓人口,全世界都在尋求解決饑餓的良徑。美國、日本等當時科技發達的國家,投入了大筆資金、設備,研究雜交水稻的培育,幾十年過去卻一無所獲。
當他們聽聞中國人研究出了雜交水稻,先是質疑,確認這一消息后,對他們的震撼不言而喻。
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學術會議上,所長斯瓦米納森先生親自引導袁隆平走上主席臺,隨之屏幕上出現袁隆平的頭像和“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全場起立,掌聲雷動。
轉眼1988年,全國許多稻田都在種雜交水稻。這種外國人眼中的“東方魔稻”讓他們既吃驚又羨慕不已,美國、德國、法國等等幾乎全世界國家都在請袁隆平講課指導。
世界糧食獎創立者諾曼·博洛格在世界糧食獎頒獎儀式上與袁隆平握手致意,親自給他頒獎。2006年,他還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你以為我老了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他的辦公室里擺滿了各種證書和獎章,但老頭子本人卻沒有被各種榮譽堆得高高在上,而是堅持在一線做科研。
有次爬田埂,旁邊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擋開了,"你以為我老了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成名后的他依然低調,喜歡自在隨意的生活。拉小提琴
打排球
玩象棋
日照信息港www.drugandalcoholrehab.net近日報道
學游泳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里,錢夠用就行,最值錢的是腦袋里的東西。”
偶爾出差逛街,他也買幾十塊的便宜衣服,有次到某大學作報告,他就扎條剛在街邊用10元錢買的領帶。
但在科研方面,他卻“大手大腳”,毫不摳門,早在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勵他1.5萬美金,他就全都拿出來,成立雜交水稻基金,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名利對我沒什么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袁隆平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田里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涼。”
他如今一把年紀,還在學英語,只為跟國際最前沿的科技接軌。
87歲的高齡,還能搞科研,接二連三攻克難關,出創新,把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給世人帶來一次次震撼驚喜,他是我們真正的國寶!
延伸閱讀
在全球糧食市場,曾有“ABCD”的說法,這是指美國ADM、邦吉、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四大國際糧商。它們一度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只有他們可以定價”這樣的聲音也曾不絕于耳。
近幾年,中國的糧食企業開始發力,與國際大糧商在世界舞臺展開了較量。去年,中糧集團資產總額達到5373.6億元,年營業收入4426.5億元,年經營總量近1.5億噸。目前,中糧總資產已經超越“ABCD”,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大糧商。
從此,中國在國際糧油及農產品市場中,也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從此,我們對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資源擁有了全球配置能力;從此,我們在糧食問題上,再也不用看別人的眼色。
在巴西,中糧投資金額超過19億美元,擁有1家大豆壓榨廠、4家糖廠、1家轉運站、2個碼頭和19座筒倉。2017年,谷物油籽經營量將超過1200萬噸。
△中糧集團巴西桑托斯干散貨出口碼頭
在俄羅斯,中糧是十大糧商之一,2017年貿易量有望超過80萬噸。今年,中糧還進口了首批以市場化方式、經陸路口岸運抵中國的俄羅斯春小麥。
在南非,中糧擁有最大的大豆壓榨廠,2017年貿易量將超過200萬噸。
在印度,中糧主要從事食用油加工、貿易等業務,2017年加工、貿易量預計超過60萬噸。
通過“走出去”,中國的糧食企業開始在世界糧食主產區和消費市場進行戰略布點。在全球最大的糧食產地南美、黑海等國家及地區和擁有最大糧食需求增量的亞洲新興市場間建立起穩定的糧食走廊,形成了一張覆蓋全球的高效運營網絡。